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谧境·幻象——史民峰摄影艺术展在京开幕
作者:  文章来源:艺术视界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5/6/4 15:25:09  文章录入:admin

5月23日,谧境·幻象——史民峰摄影艺术展暨史民峰摄影艺术研讨会在北京龙影廊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36幅作品,是史民峰近几年创作的优秀“负片式”作品,从作品内容到展览行事都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用了独特的视野和多元的形式,实现了与传统摄影截然不同的空间格局与文化意识。作者竭力发挥“黑”之威慑力,强调黑与白的交织,推敲肌理的铺垫,经营着无声有序的生存空间,体现出一种结构之美。作品“负片式“的效果给人一种新奇独特的感受,大量黑白块面在画面上的布局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水墨意味,画面的简洁单纯之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汉画像石、画像砖。作品涉及自然风景、寺庙佛像等内容。这些作品画面空灵飘逸、似真似幻,与传统摄影作品差异极大,为当代影像创作带来一种新的思路,得到现场观展者的啧啧称赞。 

  当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王文澜,著名摄影评论家曾璜,著名摄影家贺延光、李少白、吕小中、宿志刚、唐东平、陈晓波、李恩中、寇胜利,北京印刷学院工会主席宋海宁部分、工会副主席刘俊敏、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虹等领导老师,与摄影界的各位专家学者、摄影爱好者及媒体记者共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主持。 

  在解海龙看来,史民峰的摄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视野和多元的形式,实现了与传统摄影截然不同的空间格局与文化意识,放弃了对三度空间的造型与色彩再现,融入了许多当代艺术元素,例如他作品中对山石和树木的符号化表达。“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我认为,这次展出的山水系列作品仍然保持着他回望过去、反观自我的创作模式,是对过去一个文化阶段的回顾与思考,是一直以来存在于他内心深处的一个幻化空间。”解海龙认为,史民峰的作品正如摄影师曼雷(Man Ray)所说:“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

  而按照摄影家史民峰本人所说,他拍摄的也并非“梦幻”。2006年左右,他用“负片”的方式找到了他想要表达的“真实”和本质。在光的笼罩下,照片中的物体的受光部或暗部总是失去了过多的细节,这些细节被光影所覆盖,隐去了很多本质的细节。“当时我尝试用这种方式拍摄石窟的佛像,照片洗出来后,恰恰将我想要捕捉和表达的本质与细节都能一一展现。”

  而这种手法被他一直沿用至今。从“佛像”到“山石”,史民峰在心境上有了一个更内化的转变。从借用代表宗教信仰的“佛像”外形寻求一种物象的宁静,到借用“它山之石”转为寻求内心的一种心象之境。“突出的部分由于受光,变得浓重,而细节分明;靠后的部分、位于缝隙中的部分,由于受光少之又少,变得透明甚至显现纯粹的纸基,其视像不再是真实世界、不再是光影的复制,而是一种新的影像存在方式,虽然这之前它只存在于版画和拓片,其为摄影、为影像提供了一个新的存在方式,摄影图像的反相变化促使了另一个影像世界的产生。”他认为自己的摄影一直都基于触觉。

  而在近期,他尝试利用丝网印刷进行创作的摄影系列作品《老屋前的树》则是一次寻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视觉技法的尝试与实践。史民峰想要用五张不同颜色的“树”,表达中国“五行”与“中华五色”,只不过代表“金”的白色被替换成蓝色,代表“水”的黑色替换成紫色。史民峰表示,出于色彩的搭配和视觉上的考虑,所以他进行了颜色的替换,以及利用丝网版画中多色、套色的方法进行镜头之外,呈现摄影的更多可能性。

   研讨会上,中国摄影界的权威专家学者都对史民峰的作品和艺术水准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表示,史民峰的作品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展览形式都进行了创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值得借鉴。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相关院校的专家也对史民峰教学实践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表示,史民峰的作品是一种诗一样的作品,它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存在,对未来摄影艺术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研讨会结束后,著名摄影评论家曾璜更是带来了《收藏的摄影——影像艺术品的创作与收藏》精彩主题讲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倾听,并引来阵阵掌声。 

   据悉,本次展览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和策划人张荐林跨界组合,共同担纲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解海龙表示,73年前的今天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对我国的文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展览通过开展有关摄影艺术的研讨会,一起对摄影创作和影像哲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摄影界、艺术界的朋友又是一个了解摄影艺术的难得机会。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6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