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7月2日举行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5/6/27 7:54:39 文章录入:admin |
|
7月2日上午十点,由中国美协主办,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美协承办的“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开幕。届时,将展出评选出来的283幅作品,其中优秀作品59幅。据了解,由民间社会团体举办的全国性画展,从全国范围看,寥寥无几,而在江苏,尚属首例。 为此,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采访了此次作品展的主创人员之一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毕宝祥,请他为我们介绍画展的情况。 作品展:江苏首例由民间社会团体举办的全国性画展 早在2014年初,中国画作品展便已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投稿作品达3500余件;1月13日,通过严格初评,有500余件作品入围,在所有入围作者寄来作品原件后,画展组委会经过郑重研究邀请了全国著名画家、学者组建成14人的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初期评估和检测;2月3日,评审委员会在江苏省美术馆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终评,评出优秀作品59件,入选作品224件,共计展出283件作品。 毕宝祥表示,此次画展的优秀及入选作品质量上乘、风格多元,尤其写意性佳作众多,工笔作品也扎实精良,体现了两者截然不同却又和谐统一的鲜明特色。 在众多参展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描绘了—幅幅匠心独运的精彩画卷。其中,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目齐备,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多种表现形式均有,大多数作品显示了优秀的质量与格调,由此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徐悲鸿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深刻体悟更显得可贵。 研究会:打造“徐悲鸿奖”文化品牌 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弘扬徐悲鸿精神、繁荣文化艺术的活动。其中“徐悲鸿奖”已成为颇具影响力并获得广泛赞誉的文化品牌。现在该品牌已拓展为四个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即“徐悲鸿奖”中国画展、“徐悲鸿奖”中国画提名展、“徐悲鸿奖”中国画获奖作者精品展、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而这次的“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展是在“徐悲鸿奖”基础上的又一次拓展和提升,也是自成立以来筹办的最高规格的展览。 据悉,今年时逢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就在前不久,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在北京去世,使得大众的目光,再次聚集在此。 在中国现代美术家中,徐悲鸿既是影响力最大者,也是在美术教育界最深入人心者,其艺术思想与人格魅力值得后人做进一步研究,当年徐悲鸿所大力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值得深入探讨。据介绍,基于此,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在全国美术界第一次以特设“徐悲鸿奖”的形式举行,以期待艺术家们能在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中,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中做进一步地研究与发现,对中国画的观念、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做新的探索,期待在画展中出现更多年轻有为的画家,涌现更多具有中国品格与气派的真、善、美的优秀作品。 初衷:呼吁创作回归现实主义 从艺术角度看,毕宝祥认为,当下画家们利用中国画的语言与形式来彰显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是能产生优秀作品的,大部分的富于探索性的参展作品也明确地反映这一点。然而,目前画坛的一个严峻的现状是许多名声赫赫的“画家”甚至二十年不变地操持着所谓的“看家本领”,既麻痹自己,又愚弄世人。这是一个相当发人深思的当代问题。如果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主动、积极的创造精神,不能出现我们自己的“毕加索”“柯布西耶”式的、富于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当代中国画艺术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又能有几何。 “我们旨在推动更多的美术家传承‘悲鸿精神’,把握时代性、学术性、多元性、创新性原则,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中国画作品。”毕宝祥说,希望通过此次画展,画家们在对现实主义艺术进行理解与追求,来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多元化、可持续化的进程。 绘画走到今天,现实主义自身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它吸收了许多别的风格流派的手法,从角度到内涵都有了一些变化和拓展。只要是反映今天的情感、精神和审美,只要是这个时代的人的感悟、心灵的触动,那就是对现实的反应。这些具象作品应该都是现实主义的。 观众在看现实主义绘画或者写实绘画的时候,不单单要了解画面画的故事,而是被画面的内涵和精神所吸引,它更多的表现内心真实的反射,也就是内在的部分,这个部分的“真”变得更加重要,这个“真”会和人交流,产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