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董宝宏——书画界新闻人物系列报道之二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6/6/17 20:51:05 文章录入:admin |
|
董宝宏,著名黄河画家。 画家自语 真正的画家,藏满腹经纶,携一腔学思,带着对祖国深沉的爱恋,走长江三峡,奔黄河壶口,上黄山之巅,入太行腹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观察写生,细致入微,然后调动自己一生的学养积淀,凝聚笔端,倾注纸上。如蜜蜂酿蜜,似酒师造酒,或甘甜如怡,或刚猛清冽,闻之则喜,品之则醉。描摹山水,或雄浑巍峨,或咆哮奔腾,或云海涌动,或静谧安闲。一笔一划,一皴一擦,无不是独立的艺术表达!正所谓,言之不尽,故歌咏之;歌咏之不尽,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之不尽,故描之、画之。或呐喊,或呼号,或浅吟,或低唱;或批评,或歌颂,或无奈,或纠结...... 画家情绪鲜明,笔墨酣畅,表达果断,淋漓 尽致,如刘伶品酒,不醉不休! 看到董宝宏的山水新作《大河声韵动乾坤》,我的脑海中首先跳出的,是李白在《赠裴十四》中的两句诗:“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顶礼膜拜、歌咏赞叹,从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可以读出旷远;从胡曾的“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中可以读出沧桑……若以气势神韵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自是无出其右者,不仅令人击节三叹。 写黄河从壶口下笔,既可以溯其来处,又可以想其去处,更能一睹眼前的惊涛骇浪、飞沙走石。古人用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董宝宏可谓深谙兵法者,独将壶口揽入笔下,多次以壶口瀑布为题材来表现黄河之神韵。而《大河声韵动乾坤》又是董宝宏壶口题材的代表作,虽然尺幅有限,但是见微可知著,其中表现的却是万里黄河、万里江山。从中我们不仅可见其思维独到,更能见其用意深远。此谓切中“万里”二字也。 纵观古今国画名家,无论工笔写意,无论如何革新,均不离“写”这一根本大法。董宝宏亦深得中国画之真谛,这幅《大河声韵动乾坤》,虽然有丈余之广,但是一丝不苟,笔笔写出。细味其用笔,有暴风骤雨的大笔触,也有精雕细琢的小块面;有层层叠叠的堆垛之笔,也有倏忽万变的神来之笔;有不写之写处的留白之笔,也有反复皴擦的积墨画法;有以柔和的淡墨曲线来表现水和浪,也有以刚硬的焦墨直线来表现山和石。真是千变万化,不一而足。纵观历代山水,从荆浩、范宽,到倪瓒、“四王”,再到黄宾虹、李可染,虽然均有独创、各树标杆,但是于黄河这一题材、于黄河如此独到精微的表现手法,似乎是没有先例的。从这个角度考察,董宝宏可谓是“写”出了名堂,“写”出了风格,“写”出了境界,也“写”出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朗朗乾坤。 再来看“胸怀”二字。同样是表现黄河题材,有的画家不免局促浅薄、捉襟见肘,而董宝宏的画作却是气韵生动,意境宏大,沉雄恣肆,颇见“胸怀”。然而,画中之“胸怀”,不是大景物、大画面、大笔触就见胸怀,而是作者学养、识见、为人、胸襟的自然流露。董宝宏学画没有门户之见,几十年如一日,出入历代名家,很多经典佳作他都一丝不苟地反复临习,用心揣摩;他秉承“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理念,从真山真水里汲取营养,曾先后十余次前往壶口瀑布与母亲河“深度对话”,还远走清华美院拜徐惠君等名家为师淬炼提高;在创作中,他不是由着兴致随意地涂涂抹抹,而是有思想、有规划、有目标,立志通过“源出昆仑”“九曲十八弯”“河洛风情”“东归大海”等一个个节点把黄河串起来,系统、全面地表现黄河文明;在建国66周年之际,他用66幅画作向祖国献礼,表现出一介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胸中有丘壑,笔底起波澜”,正是因为多方面的深厚积淀,逐步开阔了董宝宏的胸怀,他的画作意境宏大,回肠荡气,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河南画坛曾有“黄河老人”谢瑞阶,以一幅《大河上下浩浩长春》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成为黄河题材山水画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同样饮着黄河水长大,同样把描绘黄河作为最钟情的表现对象,同样挥动着如椽之笔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相信董宝宏更上层楼指日可期,那么未来的黄河画史上,也必将会留下他光辉而不朽的一笔。 作者: 高军红 1 黄河颂190x180cm 2 黄河交响曲48x180cm 3 大河声韵动乾坤730x145cm 4 观海听涛240x100cm 5 太行清晓180x18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