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徐成春为人为艺的境界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8/9/27 12:07:32 文章录入:admin |
|
艺术简历 徐成春,1960年生于沈阳,1985-1986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市道外区书画协会主席,北极森林版画协会主席。 自1979年开始美术创作,其中部分作品在《美术》、《连环画》、《版画世界》、《美术大观》、《华人美术报》、《诗刊》等报刊发表。 作品《远山故事之三》获第十五届韩国空间国际绘画展“发现价值”奖;《飘逝的萨满》获第七届日本高知国际版画三年展优秀奖;《飘逝的岁月》入选波兰国际版画巡回展。《遗失的层林》、《船之吟 潮之咏》、《记忆的河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大展和第十二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徐成春雕塑作品“萨满头像”(高18,8米) 《夜昼》、《源头的号子》、《冰封无季》等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神洲版画博物馆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收藏。 2010年黑龙江日报美术馆举办“徐成春森林版画展”;“徐成春版画馆”在二龙山艺术村落成并对外开发;《徐成春版画》已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曾荣获1984年省政府表彰的“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和1988年“黑龙江省优秀文艺创作骨干一等奖”获1991年《版画世界》奖暨鲁迅奖章。
迁徙
平实为人勤奋作画 感言徐成春为人为艺的境界 宋源文/ 文 1983年9月末,我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城西林吉结识了徐成春,那时他在电影院作美工,爱好版画。一见如故,他放下手头工作,带我们去附近的林场熟悉情况,又陪我们去漠河镇,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当地的风俗风情,直到把我们送上开往黑河的最后一班船。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大火,我听说他为了拍摄扑灭火灾的照片,本在医院养伤的他却跑了出来,顾不了面临大火的家,到处转战火场,结果连徐成春的大量美术作品及美术资料也都被烧光了。徐成春是在林区长大的孩子,能吃苦耐劳,他的质朴、热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他曾走出大兴安岭,走南闯北漂荡了八年,期间干过广告设计,也苦苦挣扎搞过版画,终因找不到感觉,最终还是回到大兴安岭,重操旧业。他那跌宕起伏的经历,引领我赏析他那多产多变的作品。
雪岭千里 徐成春的作品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92年,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活风光。如《冬漫漫》、《胭脂沟之春》、《源头的号子》、《大锯房》、《北极村》、《桦林小溪》等。都是家乡美之作,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今天看来,依然感到如同来自大兴安岭那明媚的阳光和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从1997年到2009年,他的创作取向分流了。《这山·那山》、《远山故事》组画,《飘逝的萨满》等作品,是他与鄂伦春人曾有一年多相处的生活库存的再现,尤其是《这山·那山》,将人们引向游牧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岁月流痕,只因为作者也有走过山山岭岭的多种体验,才有这种直奔史诗文化蕴涵的切入。《记忆的河流》、《归来的家园》组画,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呼唤绿色世界的呐喊,那已变成干涸的碎石,远处的浓烟火海将要吞噬一切,失去家园的驯鹿,腾空飞驰,迷惘、祈盼、何往?
岭上 《广袤的原野》、《远去的群山》、《冬至北徼》、《冰封无季》、《冬冷无语》,营造出寂寥、苦寒之情境。既是对高寒地带自然生活的概括和浓缩,也是作者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感悟至深的反照。《旷野的层林》、《远山掠过》、《驼鹿谷》、《梦回额尔古纳河》、《春归南瓮河》、《暮归》等作品,明显有一种回归、寻根的意向,他要追索生活赐于他最初的印痕,扑捉人生的灿烂记忆。《春光》中几个孩子跳绳的瞬间,动作协调,腾空跃起,目视远方。这幅画的构图非同一般,把画中的主人安排在一个虚幻的空间,从视觉上告知人们,他们不仅超越了脚下的土地,同时也置身于无限的时空之中。令人感到那里的孩子也有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有朝气,有梦想,同样享受了人生启蒙阶段的一缕春光。
记忆的河流 徐成春的前期作品,缘自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和体悟,倾向“自然”而非“人工”,是“原野”、“原材料”、“原创”、“原动力”,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不论是生活还是情感,只要是初衷,是真,是善,是美,都像金子一样永远会发光。他的近期作品,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的升华,画境中洋溢着感性体察与理性的思考,人生体验与现实的关注,看得出他在进行对生活体验的梳理,人生境界的聚焦,艺术追求的定向的流程中,求新求变。前期的也好,近期的也好,他的艺术理念和取向,都是从生活中生发,从情感中生成,他思考的原点,始终没有离开养育他的那一片热土。他的作品都是基于那个特定地方的环境,社会结构及风俗习惯,这些地方的色彩,影响和哺育了徐成春的个人气质、思想感情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立足于一个地域,创作出乡土特征的作品,在当代文化中仍居一定的席位。
问天 记得1999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派一位研究现代艺术的学者到中国收藏版画,我把几届全国版画展览的画册提供给他,最后在他遴选的20多幅画作中,就有徐成春的《源头的号子》。当时还有人送来一幅几何形构成的作品,他一看就说这个太简单了,在西方这一类的画多的是。论技巧,徐成春的作品并不占先,但他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民族的地域文化,有国籍,但没有国界,不受时空局限,历史上这一类的艺术大家和艺术精品多得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徐成春有半生经验的积累,有信手拈来的创作资源,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便会有更美好的前程。
梦回额尔古纳河 我与徐成春已有26年的忘年之交,他有一种执着的务实精神,做起事情孜孜不倦。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反而踏下心来,抓住版画不撒手,一幅接一幅,步入良性循环的兢技状态,令我钦佩。年届中年的徐成春,至今还是不变的老样子,见面后不出五分钟,便支支吾吾说起他最近画了什么画,还想画什么,接着会说画的不好,不知道该怎么样画?一副虔诚的虚心求教的神态。看似优柔寡断的外表,其实又有藏而不露的老主意,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在技术层面上似有借鉴的影子,但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却是他的专利。诚然,他在艺术的征途上还要过许多道坎儿,须知,他从来都是业余时间作画,多么不容易。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兴安岭,版画群体红火一时,而今,当年的画友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了外地,所剩无几。
归来家园 我能想象得出,在远离闹市的茫茫林海,他要充电,如饥似渴,他想参加外面的展览、学术活动,但常常听到的是迟到消息。前不久见面,他告诉我最近买了一个70平米的房子,并购买了版画机和各种纸张、板材,下班后就去那里画画,感觉挺好。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平实为人,勤奋作画,乃人生的最佳境界。徐成春为人低调,安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光荏苒,我相信,当人们说起大兴安岭版画,便会想到徐成春,想起徐成春,便会想到大兴安岭版画。天道酬勤,只要他年复一年的耕耘,必将收到应有的馈赠。 2009年7月于北戴河海景花苑 (宋源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
飘逝的萨满
“最后的冬季”之后 ——徐成春版画《最后的冬季》赏析 韩立东 两根铁轨向着无垠的雪野深处延伸,人的痕迹仅限于一座小房子,一根标杆。苍凉、空旷和荒寂的空间,而通向远方的铁轨象征着富有历史感的时间,一节装载着原木的火车车箱静止地悬浮这在苍茫时空的交点上。 《最后的冬季》所描绘的冬季并非自然界时序运行的四季之一,而是著名版画家徐成春充满象征意味的季节。
最后的冬季 徐成春早年曾清过林、伐过树、抬过木头装过火车,这些经历使他对故乡的生态和环境有着极为深刻和复杂的认识。经历几十年的采伐,大兴安岭已失去昔日富饶与壮美。然而,那些美好的景像深藏于他内心之中,已融入他的血液,化作对这片土地的一片深情。这种情感在旷久的岁月里酿成纯粹的诗意,在他的版画世界里盎然独存,因此,他的每幅画作不仅具有表像之美,更具撼人心扉的内在之美。
天际牧歌 与此类作品不同的是,徐成春还拥有一些颇具现代派风格的作品,譬如《遗失的层林》、《船之吟,潮之咏》、《记忆河流》、《旷野》、《远山掠过》和《春光》等等。“悬浮”成为这些作品的主要构成形式,成为作者表现世界的艺术化符号,这也是他观察思考世界的锲入点。这同样是家乡的厚赐,是透澈的河水启发了他,使他从落在铺满卵石河底的影子上感受到一种永恒的宁静。这些构思新奇的作品仍没有超出现实逻辑。然而版画家徐成春沿着此途一路茕然独行,终于走进“最后的冬季”,使沉重的车箱悬浮起来,至此他获得了与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马格利特殊途同归的艺术旨趣。
旷野 《最后的冬季》仍然不乏现实的基础,准确地说,它恰是在现实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视,大兴安岭林区即将迎来全面禁伐的日子,这是国家发展的新里程碑,是国人趋向文明进步之途上的又一个闪光的足迹。作为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满怀虔敬之爱的版画家,徐成春怎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欢欣鼓舞?这促使他将这一历史时刻定格在画面上。
远冬 初观这幅作品,读者似乎在怪诞的画面中感受到某种呼之欲出且欲言又止的现实意义。恰如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然而一旦将这幅作品置于广阔的现实背影之下,就不难理解作者的用心,那就是对多年砍伐森林、环境惨遭破坏的痛惜和远忧,对未来无限希冀,这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飘逝的岁月 然而如何通过一幅画表现这样宏大的主题呢?早年抬木头装火车的经历使徐成春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他选择一节装载原木的车箱作为主要意象,并且再次成功运用独特的美术语言,使车箱悬浮起来。作者以改变事物固有逻辑的方式,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一个充满隐喻的艺术世界。
迁徙之二 作为促使森林消失的主要工具之一——火车成为一种象征,最后一节车箱正从大地上浮起,犹如从层层岁月上浮起,并且即将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长长的运材列车隆隆的声响将永远地消逝在历史的深处,这片土地终于回归到散发着生机的宁静当中。
远山故事之三 这幅作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木头挣脱捆绑的铁索,重返大地。这些木头似乎似乎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它们带着热切的渴望回归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大地,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的渴望。 此外不能忽略这幅画的标题,它同样寄寓着作者的祝愿:冬季之后自然是春季,最后的冬季之后,则预示以后不会再有冬天,因此,我们的未来将永远是充满着生机的美好季节。
纪元
徐成春连环画作品《冰袭古城岛》
徐成春创作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