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马西光——书画梦名家献礼全国两会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9/2/27 21:00:00 文章录入:admin |
|
艺术简介 马西光,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祖籍山东。194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部学习,195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作品以人物画见常。 他在高原生活了近四十个春秋,他熟悉高原,热爱高原。他创作的高原人物画展现出浓郁的西部风采,独特的渗透技法,动态的艺术构图,浓郁的诗情画意,蕴含着高原粗旷、奔放的激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现为青海省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美协青海分会荣誉主席。曾任玄圃画院副院长,青海省政协常务委员,青海美协副主席。 他的作品曾参加1964、1972、1979、1985年度全国美展,国画《瀚海晓月》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大展三等奖,《琴声悠悠》获“97首届欧洲中国艺术大展”金奖。1999年入选中国美协,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画五十家”。2001年《月韵》入选百年大展。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授予其“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单位收藏。出版有《马西光画集》、《写意人物画琐谈》,并成功地在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举办画展,被誉为“高原画派拓荒者”、“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
《春意》56×48cm 1983年 高原画魂 ——高原画派一代宗师马西光 文/方增先(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 作为一名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其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其所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就涌进一股春光明媚的现代艺术思潮,多元化的文艺思想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西光先生开始了其著名的“衰年变法”,他以一种优美奇绝的笔墨、以一种向内心开掘的气魄,直抵西北——这片雪域高原的精神层面,当之无愧地成为高原画派一代宗师。
《草原十月》68×68cm 1990年 西北题材从世纪开始,便成为中国的美术家热衷于表现的一个热门。马西光的作品以自己独立的艺术面貌与他们区别开来,对中国画的变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高原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马西光痴爱高原,他将自己的艺术视界,牢牢定格在西北这片神奇、壮美的大自然之中。画由心生,从他的许多作品可以感受,当画家与高原相对,他的笔触是何等地跳跃而不安分。传统的材质似乎无法让这类来自灵魂深处的悸动得到恰如其分的释放,因此画家产生了冲破笔墨束缚,寻找新的表达的强烈渴望。
《高原节日》180×96cm 2007年 皴法的发明和运用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大特点,它是历代的画家“集体创作”,并不断促进着中国画的变革。清代石涛的皴法鬼斧神工,至今仍为多少画家所推崇,马西光先生的“拓墨皴法”用以表现高原可谓另辟蹊径,将中国画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所能蔓延的无限可能展露无疑。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的韵味,表现其人生境界。
《百里草原牧歌连》2005年 他的作品素材采撷于真实的自然,而他的笔触透过了自然,伸向了人物的内心,注重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开掘,进行诗性的放大。他着力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折射出人物曲折幽深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状态,从而使现实生活得到最大程度的诗意化,哲理化的延伸。其画外之致、象外之意很是惹人玩味,时而给人一种浮生若梦的幻觉,时而给人一种时光倒置的错觉,只觉得某种气息如影随形,且歌且吟,吸引你去探寻、挖掘。这是马西光作品里非常动人的一点。他的画很有味道,很有色彩,很有气度,很有分量,文学的通感在他的笔下变得那么可触可感,他让粗狂豪迈的高原,传达出梦一般的神秘、雾一般的迷蒙、月一般的柔美。
《水乡月夜》68×68cm 1996年 在《水乡月夜》里,挑担的女子与身边行走的耗牛,悠悠的踩在独木桥上,完全融化在夜的蔚蓝色光芒之中。《草原之舞》,那墨团、笔痕的微妙变化,稚拙的人物造型,风中舞动的丝带,犹如一支曼妙的草原舞曲令人遐想;《草原铁流》,浓重的墨块、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又让人顿生信马由缰、策马奔腾的快意。《湖水粼粼》,墨色交织的波光中,白衣女子优美的一个舞蹈姿势,在圣洁的雪域高原上,空灵而无声地绽放出一种迷人的繁盛景象,体现出一种充溢于自然与心灵,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生命大美。马西光先生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感悟天地之造化,极尽技法表现之能事,启示着艺术之道,他敏感而直率的视角似乎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全部意义,从而提炼出事物之魂,撼动人心。
《捻线图》68×68cm 1998年 一个具有创作精神与力量的艺术家,同时也极有可能使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不安分者,这个不安分者,能透过现象触摸到事物的精神内核和真谛,这也是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更多地关注当下,反映当下;只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只有融合过去时代的伟大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良知的作品,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终而成为一个时代的不朽经典。应该说,这一点在马西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2010年8月25日
《瀚海汲水》68×68cm 1989年 荡气回肠 画坛力量 ——马西光的中国画艺术 ——邵大箴 在当代中国画坛,马西光以专注于西部高原人物题材的创作而闻名,他以个人的风采、娴熟的技巧、主题的专一、才思的敏捷、情怀的浪漫,展示了古今往来西部的高原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现实的诗意图景,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形式与语言的风格特点。
《江南风情》96×96cm 2005年 马西光的绘画,极重整体的气势表达,不论鸿篇巨制,还是咫尺小品都十分重视章法与布局,因此,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从未离开西部高原题材,都在疏密与虚实中,构筑了给人耳目一新的画面,颇具:“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韵致与风神。“共舞和谐、大莫节日、雪域驰骋、南疆风情、拉伊声声”,细读作品不难发现,在画家作品中,两大意象与要素—人与物无不是在虚实疏密中,展示为静与动、大与小、黑与白的构成或依存关系的,并在意象的点、线、黑、色表现中,以倾斜、切割的画面走势和浓淡干湿的笔墨,营造了开合聚散的画面气势;譬如马上的骑手,西北牦牛强悍的脾性,以及当代西部高原的青年男女与农民等,都体现一种动态之势,并在人物意象的形态选择中注入“气,志气也”的内蕴,尽管,画面中也有悲、凉、忧郁,但总体上通过动静、虚实、黑白的掌控与演绎,以笔墨的灵性呈示,在生生不息中,把目标指向“天地之道”的大美,进而呈现为“气伟而采奇”的刚柔相济的写意图景。
《广场冬日》68×68cm 1989年 特定主题与特定气势,在画面中相得益彰,互补互渗,使之在理势、情势方面着眼于内蕴,成为“质”的体现,而构势、笔势方面,着眼于意向的形态、形式,成为视觉的和谐体现;显然,在画家的作品中,他善于运用水墨艺术的动静、虚实、刚柔、阴阳之间的树立统一,并在书写、演绎、幻化中完成了“天人合一”法则的构建。因而,它的和谐一致与典雅风格,充溢着鲜明、沉郁、强烈的文化精神与浪漫诗情,并完成瞬间与永恒在有限空间的互动与凝聚。
《枣园黎明》96×96cm 1977年 马西光的笔墨运用属于大写意,点线、墨色都建立在对立统一的生命模式上,在浓淡、干湿与虚实、动静之间洋溢着人格和自然的“一气流通”的综合性,暗示着“历史与现实的沟通”,隐喻着瞬间与永恒的完美统一,并在这一互动与凝聚的过程中,强调主体的互融感受和体验,因而,其笔墨是灵动的、洒脱的,且富有生命精神,点线则在情绪化的运用中贯穿着西部边陲精神的爽朗、劲健与游刃有余,画家笔下的写意手法,在以情合理的运用中,灵活多变,在流畅中不失起伏跌宕,在夸张中不失典雅意趣,在率性中不失章法的大写意,用笔用墨的适度严谨与不过分的夸张变形,使马西光作品中的意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定位,因而,他的人物意象在不媚俗与不欺世中而为人们喜闻乐见,并在笔墨点线的特定节奏、韵律与力度的表现中,形成一种飘逸、洒脱的灵动与率性,人与物因此在浑然一体中,渐入佳境,作品中展示的却是古往今来的“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的高蹈境界—即瞬间与永恒皆在此一空间中尽显单纯与丰富、多样与统一。
《长路漫漫》57×48cm 1982年 在对现实、对历史、对自然的思考、感受与体验中,马西光不断锤炼着自己的艺术,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返回“艺术本质”的过程,因此,在更高的层面上,他放弃了很多驾轻就熟、约定俗成的东西,更倾心于原创性和活力四溢的精品打造,他的目标始终是表现大美。对此我们充满热切的期待与厚望。
《主人印象》68×68cm 1986年
《雪原奔牦》100×360cm 1998年
《共舞和谐》260×640cm 2011年
《雪域之舞》182cm×96cm 2007年
《酥油飘香》136×68cm 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