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透过当代艺术,感受油罐艺术中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9/5/13 14:53:45 文章录入:admin |
|
新华网上海5月9日电(杨光)这里,曾经是上海最早的军用机场——龙华机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龙华机场是亚洲规模最大,也是设施最先进的机场之一。百年龙华机场,见证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如今,曾经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被改建成西岸艺术中心;曾经的龙华机场主跑道改建为云锦路,道路两旁还建成公园,而曾经的那几个废弃的储油罐,在保留工业化质感并注入艺术气息之后,被改造成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并在今年三月正式对外开放。
前不久,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油罐艺术中心创始人乔志兵先生,听他娓娓道来油罐改造背后的故事,透过一件件藏品艺术品,感受油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和想象中的艺术馆不太一样,这里似乎并不只属于艺术家和文艺青年,占地面积六万平方米的油罐内外,前来看展的游客既有年过耄耋的老人,也有还穿着校服的学生,甚至还有刚刚晋升父母的小夫妻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同前来,感受当代文化艺术气息。 上海人有看展的习惯,在全国来说,上海也算得上主动花钱买票看展氛围最浓的城市。乔志兵坦言,在上海人心中看展就像看电影一样,是一种休闲习惯,“如今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了,其实我内心就是希望大众可以去感受就可以,不一定非要看得懂,非要有多喜欢,因为很多东西是勉强不来的。”乔志兵说,他希望让当代艺术影响更多人,也希望有更多的大众可以感受当代艺术,“感受得多了其实也会有帮助,包括审美的提高等等。” 占地6万平方米,室内面积1万平方米,五大油罐的改造历史五年,如今的油罐艺术中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览馆,而是成为了工业遗存与艺术融合的上海新地标。
五年时间不算短,乔志兵坦言,一路走来困难很多,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或许也是因为有了当代思维的影响,乔志兵和改造团队并不担心变化发生,反而会去主动拥抱变化,“其实油罐改造的方案一直在变,比如最初说要拆这两个油罐,后来又变成了拆那两个,整个方案的变化和调整很多。”但一切的变化和调整,在乔志兵看来都是在朝好的方向改变,“你会觉得你的想法越来越好,之后你去看最后的方案,会觉得这是最合适的。” 对于很多人给出“上海新地标”这样的赞许,乔志兵却显得有些低调,“地标并不是说你想让它成为地标它就是地标,我更希望人们周末可以来这里过一天,或者经常来这里看展览,将这里边吃生活中的一部分。”乔志兵有的时候也在思考,小到为周围的社区服务,大到为这个城市服务,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让看展的人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
艺术中心的五个油罐当中,1号和2号油罐相对独立,3、4、5号罐被覆土绿化的“超级表面”相互联通,同时连接内外空间,目前已经正式开放。三场展览共同诠释了油罐艺术中心的使命和愿景,为当今中国与国际当代艺术界提供了全新和更为深入的视角。 阿根廷艺术家阿德里安·维拉·罗哈斯(Adrian Villar Rojas)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在3号罐展出,除了多件创作与2017年的艺术作品外,艺术家还特地为油罐艺术中心创作了别出心裁的大型特定场域装置作品,别样的人类文明史、穿梭时空的洞察,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
4号罐和中央连接区域呈现的展览“建立中”,邀请了是三围活跃在国内和国际艺术舞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展览中,艺术家以不同媒介传递展览“建立中”所表达的“未完成”观念。
5号罐是其中面积最大、沉浸感最强也最具科技感的油罐艺术展。全球知名艺术团体teamLab以同名作品《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为主线,运用“水”这一深邃、诗意而极富变化性的表达,将5号罐内部空间整体打造成大型沉静式互动艺术作品,而这一次也是teamLab的上海首秀。
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是一种潮流,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元素也被运用到了艺术上。乔志兵介绍说,近两年有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搬到了西岸,也是让互联网主动拥抱艺术,但互联网公司在展现艺术时常常效果并不太理想,“我们的强项是知道哪些艺术家在这方面做的好,尤其是在西岸这个地方,我们将艺术用科技的形式展示出来,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4号罐的主题是“建立中”,这也和乔志兵以及整个团队的心境有些不谋而合。聊起最终油罐呈现出的状态和设想中是否一样,乔志兵笑称“这只是个开始,称不上最终”。的确,油罐艺术中心的正式对外开放并非一个完成时,而是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或许三年、五年后,这里内部、外部空间又会发生变化。
“我希望油罐艺术中心能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地方,希望当代艺术影响更多的人。”采访最后,乔志兵说出了自己心底的愿景。在乔志兵心中,油罐艺术中心不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也是未来艺术文化的潮流风向,未来,他希望有关艺术中心可以成为构建国际艺术文化对话交流的平台,向更多人展现当代艺术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