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认识国画家孙建东先生前,笔者有幸得览他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展开画作的整个过程中,随着作者笔墨的多端变化,让观者有了一种游历大千世界的错觉,待从五彩斑斓的墨彩中“醒”过来,更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意犹未尽……对于孙建东先生的绘画,若只用丰富二字来形容显然是不足味的,他不仅是一位擅画各种题材的“多面手”,更是一位对绘画艺术始终葆有虔敬,勤谨,探索,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同时,他那颗对自然人文有着浪漫而敏锐感知的灵魂也是让他在绘画生涯中能始终拥有不竭不尽创作灵感的宝贵泉源。
从心性涵养到艰苦磨砺
孙建东先生1952年生于上海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上海一位受人景仰的主教。身在一个有着虔诚信仰,人文浓厚,和谐祥睦的家庭中,首先涵养的便是孙建东的德品和心性,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敏锐洞察。这样的能量在不知不觉中,转化到幼年孙建东身上,就成为对艺术的向往,追求和实践。这些幼年看似不经意的所历,于孙先生后来的成长是有着深远影响的。在问及孙先生是怎样喜欢上绘画艺术时,他是这样告诉笔者:“我天生就喜欢,在教堂,随处可见西方的油画,看久了,我就喜欢把它们画下来,后来我父母发现了我这个爱好,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了。我当时的学习条件也还不错,有很多学习资料我都能有。比如,每年圣诞节前,父亲总会收到许多外国友人寄来的圣诞贺卡和明信片,其中便有很多西方大师所画的宗教题材的精美油画。加上我们家本来就有很多藏书,中国和外国的经典都很多,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翻看。”
诚然,艺术若到高境,与文化底蕴的支撑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优秀的艺术家非是技法,而是文化底蕴涵养出来的。文化之积淀是无形,不可量化,但却最终能对一个从艺者艺术高度和境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正因如此,孙建东在上海市光明中学初中毕业后,经历“十年浩劫”的时期,到了偏僻的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农村插队,不论是在写墙报,还是干农活,他在工作中能处处留意到艺术元素带来的愉悦,在闲暇时,更不忘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他感会自然的点滴情思。他说:“在那个时候,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干完以后剩下的业余时间也并不多,很多人干完活就已经累得不行了,我也一样。尽管很累,但只要我的精力还撑得住,肯定是会拿起笔画一会儿的,甚至在干农活的时候,我身上都是揣着速写本的,看到好的景色,或者是能触碰到内心情感的物象,都会找个机会偷偷记下来,而且必须得快,不光是手上的速度,最重要的是要捕捉到内心和自然碰撞那一刹那所产生的灵感,然后必须要准确地记录下来。不像现在,有照相机,手机也能照相,多方便!”
《芳野溢彩南国春 》200×200cm 2015
特殊时期的经历,很好地磨砺了孙建东的艺境和心性。在这期间,他始终都能有坚定的信念和一股强大的内心力量,在逆境里以“拳不离手”的毅力修炼自己的绘画技法,置身风景如画的边陲村落感受自然野逸传达的师法精神,他甚至经常邀请当地老百姓为他做模特,画出一幅幅朴实生动的人物肖像作品。
这样艰苦的日子熬了两年,孙建东被勐海县革委会的领导发现,调入勐海县文化馆任美工,有机会走遍了勐海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多次参加了全省美展。工作了六年多以后,孙建东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回到校园,成为文革后首批77届大学生,作为在云南落户的上海知青,他入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得著名画家袁晓岑先生赏识,并拜在袁师门下,成为入室弟子。毕业后留校任教。孙建东先生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正高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文联委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云南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云南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常委,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艺术绽放中不断求索
在孙建东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内容,孙先生说,自己擅长写意花鸟和人物题材。虽然这只是绘画中的两个门类,但我们还是能从孙建东构筑的,色彩斑斓的画面,意趣幽远的韵致中感受到一人千面,万类竞发,多彩多姿的艺术生命力。渗透在写意花鸟题材中的融润笔触,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墨色浓淡怡和,干湿相映,花移叶影栩栩如生,生动地表现出阵风吹来时,枝颤花摇的灵悦气象。孙先生用彩虽然丰富而鲜丽,但从未给人俗艳,涩滞的木讷感,而是彰显着通透,灵活,带有流动感的盎然意趣。充分展现出他基本功的扎实,艺术天赋的突出,以及心灵感受的细腻。孙先生对笔者说:“我不是一个保守的人,我的国画,都是明艳鲜丽的敷色,我的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孔雀的题材,就是重色,重装饰的技法。传统绘画重墨笔,而在我的绘画作品里,我非以水墨为重,而是把色和墨有机融合,我要用色彩的笔墨语言真实地反映出七彩云南的瑰丽多彩和吉祥孔雀的金碧辉煌。这正是我的审美追求和努力打造的形式风格。同时也是袁派写意孔雀的特色之一。”孙先生这样的观点,一方面,是因童年时期受西画艺术侵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国画文化的深层探索。所以,我们看到的孙建东画作,并不强调要把西画的重色和写实生硬地融入到国画的技法中,他也总是主张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东晋画家顾恺之《论画》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可见人物之难写。而孙建东的人物画作是极尽意态的。观其人物之作,让人眼前一亮的无疑是他骨法用笔的精细和力感十足的勾勒。他的人物画作是类型最为丰富的,戏曲人物之粉墨春秋,虚实相间,表情生动;古代高士之逸远潇洒,似“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笔法刚劲稠叠,圆转飘逸,有“窃眸欲语”“满壁风动”之鲜活;他画的傣家少女,丰腴袅娜,情态生动又翩翩起舞,与其说是作者欲从中寻找艺术的表达,不如说是孙建东彼时身处西双版纳,对无处不在的生活形象的勾勒,从中传达的,确是作者满满的地域情感,以及对当地人民的怀念和感恩。当默默看这些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蒸腾起一种温暖的融情。
《吉祥炫舞醉春风》180×180cm 2012年
孙建东的绘画成就,是从扎实的临摹开始的,对于绘画之感悟,他对笔者讲:“临摹,写生,创作,这三步是绘画学习的必经阶段。从临摹中师法古人,踏实继承;写生则是要用心,手,眼去捕捉,感悟和记录自然;创作又是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孙建东的诸多作品中,他在写意孔雀题材上用心最多,成就最高。而其诸多研习感悟和实践也都能从其孔雀题材作品里得到展露。孔雀在芭蕉树下,立紫藤花上,居藤缠之间,种种意态不一而足。勾勒的笔法透力而顺畅,润泽飘逸,笔墨虚实相间,浓淡相宜,呈现出远近不同的透视感。孙先生说过,一个真正的绘画人才,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是很重要的,要以真善美为风格前提。在他画作中的构图,满而不乱,倒有清雅意境就可说明他的践行。孙建东在绘画艺术王国中的不断追索,孜孜以求使他完全具备了举办个展的实力,每一次的展览,都获得了众口铄金,载誉而归的殊荣。
2000年元月在台湾桃园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3月在法国雷恩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11月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8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创作作品曽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展,出版个人专集和技法著作20多种,2011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孙建东》(大红袍),201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孙建东》(大红袍)。
如今,孙建东先生已是年过六旬,但对于自己绘画生涯的未来,他仍旧会投入饱满热情,继续研习:“我会继续探索,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今后,我会更专注于对孔雀,花鸟,少数民族人物等题材的创作,并向大写意的方向探索,创作出更多见笔,见墨,见色的,接地气的,老百姓喜欢的,题材丰富的新作品。”
从年龄而言,孙建东于绘画艺术生涯可谓是“正当年”。此时,国画家孙建东正以不倦求索的专注和热情雕琢着属于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
——记者:杨丹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