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标志

顶部横幅本站广告

 

当前位置:中华艺术网 >> 访谈 >> 浏览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王碧清艺术人生访谈录


来源:中华艺术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8年05月16日

  

笔者所接触的书法家王碧清先生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家,在欣赏他书法作品的时候,会给人一种严整谨序而又不失亲切的感觉,没有文人清高的姿态,更多是能从作品里感受到这位书法家艺术的“苦”气,以及从这种“苦”气里洋溢着的乐道精神。而所谓“苦”并非是真的苦,而是从字里行间渗透出的一种“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不辍,又有一种焕发着无所不在的,对自然万物的领悟冥思。因为好的作品,不仅有苦习功夫的彰显,更蕴含着包罗万象的宽博,以及性灵深处的真实。故而,对于王碧清先生的艺术生涯,笔者则有了想深入了解的迫切,这位书法家的翰墨人生也在他娓娓道来时候逐渐明朗。
 

王碧清
 

心摹手追 后发先至

王碧清先生是四川省彭州人,1946年出生,1965年应征入伍。70年转业至荆门石化,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化工厂厂长、安全科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等职务。2006年退休后,曾为私企安全监理生产顾问,2012年6月涉入书法。2014年初春成为湖北省书法家会员,同年九月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书法家王碧清先生简单的履历中不难看出,他并非是一位“资深”的书法人。曾当过兵,做过企业管理等等,但他却告诉笔者,书法艺术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向往:“我喜欢书法,其实是有三个原因的,一个是受到蜀文化的影响,一个是在我当兵的时候,做的工作是文职,总能和文字打交道,再有,也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后来转业之后的岁月蹉跎给我带来的经历和感受,让我觉得书法艺术是一种让我能得到心灵慰藉的精神支柱。”说到此,王碧清仍是满满感怀。

王碧清先生的故乡是巴蜀之地,那里世出名人,从古至今,蜀地之水土涵养出的,从文人到武将,个个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头,古有李白、“三苏”等,近有巴金、郭沫若,亦有聂荣臻、邓小平、张澜、朱德、陈毅、刘伯承等开国元勋。且有“南张北溥”之称的近代书画大师张大千也是出生于巴蜀之地。而对于书法艺术,王碧清似乎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透,承古之文脉似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和技艺。而他和书法真正结缘则等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有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字撰稿在开始时只是他工作中必备的技能,随着不断地写作,在某一天,王碧清瞬然间就发现了蕴含在笔墨间的,非常人能感受到的那一缕淡淡的逸香和略带惆怅的悠远意境,于是,时间就像凝结了一般,看着平时熟悉的文稿,似乎每一个字转瞬都成了会跳舞的音符,组成一曲曲活灵活现的乐章,这恐怕就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的文字之美。在我们的交谈中,王碧清先生提到了转业后的岁月蹉跎,但他却不愿多说,并非是甘苦坎坷的经历,而是觉其中不论如何辗转,他心里都总有一种情怀,一种牵挂在萦绕,而这种情怀和牵挂不是别样,正是当时与他灵犀一点的,发现文字之美的那种通透灵性。只是他也慨叹“幸福”来得有些晚。

王碧清正式开始研习书法艺术是从2012年,彼时他已经66岁了。但从他书写的功力来看,并非是短短时间能达到的程度,但又确实如此,可想他在研习时是下了怎样的苦功。在谈到临帖时的所得,王碧清先生说:“临帖是有步骤的,首先是临摹,也就是入帖,然后是出帖,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因为单纯的模仿就是克隆,克隆是没有价值的,从中要学习笔法,章法,去感受古帖的神韵,自己要去怎么融合等等,在实践当中慢慢地领悟,最终还要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创新。”

笔者在听王先生回忆其学书经历时还了解到,他学书伊始,全凭自己悟道,后来经人指点才开始投师访友,心摹手追,但那时候,王碧清已经自己学出点儿意思了,所以他也总开玩笑说自己是“野逸派”。王碧清笑道:“我真正开始学习书法是在退休之后,那时候终于有时间了,因为之前一直都有工作要做,企业管理什么的杂七杂八的事情。开始自己写了一段时间,后来知道,不临帖是不行的,不论字写得再好,不临帖就会显得又俗又杂,乱七八糟,所以,临帖是很关键的。古代的名家名帖,那都是有传承,有出处的,而且各家都有不同的特点,还要善于发现和分辨,然后再选出自己喜欢的字体和字帖去临摹。”
 

王碧清作品1

王碧清作品1

在清晰了路径之后,王碧清对书法的研学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兴趣的力量使他废寝忘餐,学海之广博也让他的眼界得到开阔,他就像一个“贪婪”的海绵,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吸”得满满的,其书艺也随着不断积累而终于绽放出灿烂的艺术之花。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书法频道“农行杯”面向全国书法爱好者征稿,首次开山之作,王维“山居秋暝”行草横幅获“农行杯”第二十三期展播,2013年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迎春书画展征稿,“过香积寺”行草竖式获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迎春书画作品入编选集,同年十一月长沙晚晴书画院举办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书画展,作品“三峡无墨千秋画,长江有声万古琴”,隶书获金奖,并入编大型红色艺术史籍,2014年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迎春书画展,作品获展播证,同年八月全国第十四届“庐山杯”书画大赛作品获优秀奖。2015年“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作品金奖,同年九月第十五届“庐山杯”大赛作品获二等奖。

笔墨雅静 德品虚怀

殊荣至归,王碧清在以此为荣的同时,在追贤怀古的当下,对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推动,他自然也会有“责无旁贷”的担当和胸怀。故而,他仍然以一种“不知足”的心态前行于书艺研习之路。不仅提升自己的书法功夫,在心灵修为上,也有了必须德艺双馨的要求。王碧清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八个字‘诚实待人,雅静中和’‘诚实待人’是对自己品德的要求,‘雅静中和’是对书法意境的追求。”
 

王碧清作品2

王碧清作品2

自古“书如其人”,从每个书者的作品里确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气韵学养可谓是真实不虚的。王碧清擅写行、篆、隶三体,其中最好写行。观其行书,小品大作不一而足。其用笔灵动率意,墨色多变,这是他对经典书法元素进行开掘、提炼和充分整合的结果。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时代的创新,真正实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审美的结合。章法整体和谐,变化而又统一,具有很强的形式美。行书贵在用笔,用墨。观王碧清先生的墨色,恰为适中,用墨干净爽落,墨色伴随书写过程展开,随同点画、字型、章法变化而变化,并参与到整体节奏感的表现中,浓淡干湿能够随心所欲。给观者的感觉是新意迭出,厚重中无板滞之迹,秀逸里无拗戾矜张之气,有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趣;王碧清的篆书艺术,传承于汉篆、唐篆、古篆、草篆等,不仅功力扎实,且能将所习都熔冶于自已风格之一炉,形成独特的自我风貌。在其篆书艺术中,不论大篆还是小篆,观者或能感受到一种虚静韵致,一种君子之风,圆转婉通的用笔和疏密有致的结构,让通篇作品看起来似都积淀着意味深长的诗风词韵,亦有如闲云野鹤般的散淡与深长的致远情怀;对于隶书,王碧清曾临习过《曹全碑》《礼器碑》《华山碑》等。观其铺毫用锋,如见关公闯关,手起刀落,果敢狠辣,干净利落,绝无拖泥带水之嫌。书法常见的刀削斧凿之型和震颤绞转之法,彰显出豪气充蕴,浑朴苍茫的气概。且方中寓圆,亦圆亦方的线型特征正是其浓墨大写,直抒胸臆的直面反映,是中国笔墨“我写我意”的本质内核。“王氏书格”的方正外形也蕴含着丰富的变化,特别是其中对大量古篆书的局部移植和化用,都能清晰地在他作品中看到。

在观书法家王碧清先生作品时,倏然间会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这或许就是王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几千年,要底蕴深厚才能真正感受到她。而虚怀若谷亦如书法家王碧清之德品,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道行志远,要想到达艺术“自由王国”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故其仍以“路漫漫”须“上下求索”为追求,修行在翰墨书香之路上!(记者:杨丹菲)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中华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下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图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站联系。

上一篇:中国书画名家王滨艺术人生访谈录
下一篇:中国书画名家玉明轩艺术人生访谈录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中国书画名家王碧清艺术人生访谈录]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图片新闻

 
  • 金吉儿受邀参加中国西藏古珠及艺
  • 新杂技《涿鹿之战》亮相北京天桥
  • 3D秦腔电影《三滴血》以创新致敬
  • 《雷雨》开启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
 
 
 

最近更新

 
 
 

作品推荐

 

 

版权所有:中华艺术网
荣获文化艺术行业核心新闻价值奖
投稿:850868272@qq.com 联系:QQ:850868272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07032534号-5
媒体邀约:1391180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