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标志

顶部横幅本站广告

 

当前位置:中华艺术网 >> 访谈 >> 浏览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唐必林艺术人生访谈录


来源:中华艺术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8年09月04日

  

认识国画家唐必林先生,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唐先生精于国画山水,在展卷欣赏时候,笔者即被一幅幅风格各异,恢弘磅礴的丹青墨卷引入胜境,流连忘返,随之而来的,亦有一种强烈的,对这位艺术家自习画以来的所历所感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和倾听。采访当日,唐先生如约而至,衣着整洁而显得格外礼貌,笑容可掬则透出谦和,不温不火,温文尔雅又平易近人,在娓娓道来的细腻讲述中,一个与众不同,胸怀广大亦虚怀若谷的艺术家形象便渐渐立体呈现在笔者眼前。
 

唐必林

 

游艺山人 悦情笔墨

唐必林先生字唐寅,号山里人、山雨。1950年生于浙江省丽水市联城镇,是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他从小酷爱美术,以山水画见长。唐先生说,自己从小就是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长大,记得幼年时,推门就是青山,田园和流水,自然情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滋养出宁静致远的淡泊和闲看风云时候的自由与坦荡。及至童年,唐必林对连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除了喜欢所讲的故事,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图画,那时候的连环画都画得特别好,我就喜欢拿笔照着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去画。”在兴趣的指引下,儿时的唐必林先生天赋使然的灵性得到难能可遇的,自觉的开发。十四岁那年,唐必林以生产劳动为题材的作品《收工》,参加全省美术比赛获得一等奖。也因这个兴趣的缘故,他得以和一份雕刻的工作结缘。要把雕刻工作做好,就必须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而在雕刻与绘画两个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借鉴,熔冶的实践过程中,唐必林先生的艺术水平也日趋精进,在这期间,还有了一次考美院的机会,但遗憾的是,唐先生的专业水平在得到方家一致认可的情况下,却因当时的社会原因不得不“名落孙山”,本来满怀希望,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但他却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对绘画艺术更加深嗜。之后唐必林的生活起起落落,但不论顺境逆境,他始终没有离开过美术。生活的磨难让他看淡了名利,但对画画的痴迷,却始终初心未改。在他心里,从小就喜欢的绘画并非要以外界的认可为目的,更多是把其作为怡情悦性的生活旨趣来对待,唐先生回忆道:“那个时候我虽然没有考上美院,但对于绘画的追求还是停不下来,仍然会去买绘画材料和书籍来用,我们家是种水果来维持生计,不管是农忙还是农闲的时候,我都要空出时间来画画,除此之外,就还有一份雕漆的工作作为副业。”从唐先生平淡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他那时的生活大有一种贴近自然的简单和充实,这也是他淡泊从容心态养成的潜移默化的环境,心怀高山流水,便有悠然君子之情怀。一路走来,唐必林的艺术之路就是在这样一种澄净的环境中亦步亦趋走向成熟。
 

《廊桥之乡》

《廊桥之乡》
 

  虽然没有进入过美院学习,但唐必林先生对传承的重视,和对这方面的学习丝毫没有偏废,从儿时连环画的启蒙开始,他就逐渐探索着慢慢临摹古辈先贤的名画,从南到北,一一对比,细腻研磨,他说:“其实,在临摹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南北派的风格还是差异比较大的,南方的小桥流水和北方的气势恢宏就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毕竟,一方水土养出一方人的情怀能从画作里体现出来,我虽然是个南方人,但我还是偏爱北派的作品风格。虽然南、北派山水画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每个画家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表达方式,我需要的就是汲取各派各名家所长,并确定主攻的创作方向。借鉴各方面的技法,只要喜欢的,我就会去学习,因为对于我们自学的人来讲,博采众长是一个提高鉴赏力,结合实践的好方法。”在唐必林先生身上,细致的人会发现,他的气质,有一种融南入北的独特个性,南人的谦谨细腻和北人的豪爽大气。这恐怕也是和他一直以来在劳作和生活中都与广阔的高山和身在淳朴的自然环境中有关,唐先生悠悠地说道:“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需要上山砍柴呢,那个时候就是边爬山,边观察自然环境,比如说山的地貌特点,植被在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什么变化等等,就是一边干活儿,一边去观察和揣摩。”唐必林的艺术从未和生活脱离过,他曾说,自己是一个一直在用灵魂画画的人,任何作品,如果他的心感受不到,那么笔也就无从着落,非要有心而感才能落笔成实。在唐先生的作品中,观者亦能清晰感受到他习画之心路历程和风格渐变之审美旨趣。

心源妙悟 笔迁墨境

唐必林习画初始,以写实为追求,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像”,要有真山真水,真屋真人的既视感,对色彩的点染,可以稍有夸张,但不能太多偏离以实为美的主旨。在唐先生早期的画作中,可以看到对线条运用的充分,多以勾勒来体现画面质感,皴擦来呈现作品内容,虽然他以追求写实为主,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浸润下,与西画写实的概念截然不同。在唐必林作品中,倒是水墨山水画把这种写实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得益于他对技法和心法的领悟。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归纳出绘画之“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采、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唐必林水墨作品,重在骨法笔力的运用而到达气韵生动的境界。在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可谓是其真谛。中国人的美学观点,古来以自然为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是意境,再就是纯属的技法!多年的潜心研习,让唐必林深谙此道,他认为,对于自然山水的观察,应是全局和多角度的,自然山水永远处在变化当中,如何捕捉到这种气象并呈现在画面中,这才是决定“像”与“不像”的核心关键。宋代郭熙曾言“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唐必林在笔端体现出的的写实风貌,对“势”与“质”的诠释,则是让“墨分五色”的技法来呈现出画面的层次。他的精心雕琢不仅让画面展现峰峦叠嶂,悠远深邃的致远意境,更从技法里品读着作为纯粹的艺术家那种一丝不苟,严谨细腻的创作精神。
 

满载而归

满载而归
 

观唐必林先生的作品,就像在时间轴上体会变迁一般,每个时期都有不同。他的画风,从初始时的追求写实,到后来逐渐呈现出对虚实结合的研索,从对线条的塑造转为对皴染的着力,从而又形成一种萧疏漫漶的风格。唐必林的创作,很注重对山水四时不同的描绘,如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尽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山水画重在对山石树木之章法,如郭熙于《林泉高致》中所云“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雾塞人寂寂。”唐先生作画,不仅有这样的艺术追求和造诣,更能让观者从中感受到如诗般的变化,大有“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增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扁泉石而思游”的情怀。若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实画之意外妙也!

唐必林先生历经多年潜心研究创作,心无旁骛的专注,扎实的功底和朴实的画风,得到了山水画名家徐永波(齐白石弟子、李可染的弟子)等人的肯定与推荐,并很快融入了北京的画家圈,让他的艺术成就得到肯定。这期间,唐必林作品参加全国美术大奖赛多次获大奖,作品多次入编大型画册及入选中国邮政明信片、邮票等,被授予“当代国画名家”、“终生书画艺术家”等荣誉称号,被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如今,唐必林先生正潜心于勾勒描绘家乡丽水瓯江两岸之美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独辟蹊径,别具匠心,作品写实而有张力,浑厚磅礴赋有诗情,呈现一幅幅诗一般的山水画卷。他还要将当地少数民族畲族特色融入其中,让他们和瓯江山水融为一体,尽展家乡美景,唐必林说:“我是丽水的一员,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美好的人文风景展示给外界,让大家了解瓯江,了解畲族,了解我美丽的家乡!”画家唐必林的创作总是责任与情怀并重,而人杰地灵的浙江丽水也必将为这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感到骄傲和自豪!(记者:杨丹菲)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中华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下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图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站联系。

上一篇:中国书画名家徐震时艺术人生访谈录
下一篇:中国书画名家蒋宏胜艺术人生访谈录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中国书画名家唐必林艺术人生访谈录]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图片新闻

 
  • 金吉儿受邀参加中国西藏古珠及艺
  • 新杂技《涿鹿之战》亮相北京天桥
  • 3D秦腔电影《三滴血》以创新致敬
  • 《雷雨》开启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
 
 
 

最近更新

 
 
 

作品推荐

 

 

版权所有:中华艺术网
荣获文化艺术行业核心新闻价值奖
投稿:850868272@qq.com 联系:QQ:850868272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07032534号-5
媒体邀约:1391180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