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孙方,1924年出主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幼年受家庭熏陶,热爱书法,受教于表伯——著名书法家张伯英先生。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到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工作。在西柏坡中共中央组织部南下干部训练班学习。南下后历任江汉日报、湖北日报记者、部主任、编委;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秘书,湖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经济管理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报》首任社长;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长等职。
书法擅行草,南帖北碑兼收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成潇洒苍劲、流畅自然、雄秀兼备的书风。楷书擅张伯英书体,融碑帖于一炉。端庄中呈现秀逸,形成别具一格的楷书风貌。1986年率湖北省书画代表团赴澳门访问;1998应邀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名家书画联展;1999年赴香港参加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大展书法作品获金奖;2004年参加中国书法美术代表团赴日本展览交流;2006年应邀参加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新加坡大展;201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被授予荣誉奖;2013年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2013年书法报30周年之际举行“孙方90岁书法展”。并将90幅作品捐赠给中国文联文学艺术基金会。
书法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地展出,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曾在武汉、徐州、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出版《孙方书法集》、孙方书《金刚经》、《心经》等分著。
近年致力于书法美学与佛教禅学之研究。著有《书法美学谈》、《蝉境与书境》、《心学初探》等论文。应各寺院方丈、住持之邀,为陕西法门寺、大慈恩寺、广东六祖寺等五十多所寺院书写匾联。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地展出,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书学论文刊载于《湖北省书学论文集》、《楚天书论》等书籍。
光大禅书于当代
——跋《孙方禅意书法集》
张家厚
书法乃中国文化的符号,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二者能无联系么?这是一个不言而明的道理。
佛教自汉末传入东土以来,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书法的影响,逐渐深入。北魏时期出现大量以佛教造像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书法,而到隋唐时便出现一批僧人书法家,如隋代的智楷、智永、智果,唐代的怀仁、齐己、大雅、怀素、高闲、亚栖、贯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后,僧人书家不绝于史。
不惟如此,佛教对书法的影响,更在于禅宗思想的影响,使书法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禅宗是佛教十派之一派,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其他派别之上,禅宗吸取儒道二教之精髓,提倡顿悟,以戒定慧求解脱,一超直入,万法皆空,与老庄的清静无为、得大自在、心斋之类思想极为相合。因此,禅宗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极为深远。
禅宗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宋人的尚意书风。苏东坡是其代表。苏轼屡遭贬谪流放却不改其志,身处逆境而旷达放怀,其学问文章均为当时冠冕,书法亦为有宋第一,天真烂漫,境界高迈。苏轼之后、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又将书学与佛学结合,各造其极。赵孟頫清雅文丽的书风虽法乳于魏晋,但亦极具神意。而童其昌则直称其室为画禅室。他论书也多以禅喻书,其书独标一“淡”字,得禅书之精髓。
孙方老先生可谓继禅书之余绪,发扬光大于当代者。孙老学书,弱冠之年便拜民国书法大家张伯英先生为师,得魏晋风骨。其后数十年间,修炼砥砺,出入宋元明清,尤钟爱苏轼、米芾、董其昌、王铎,广撷博取,转移多师,形成其潇洒苍劲、流畅自然、雄秀兼收的书风。
清人吴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孙方先生的书法,是其九十余载人生历练和道德学问的浓缩。他早年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涯,中年北往南回的生活历程,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投身于振兴中国书法的活动之中,对湖北书法事业的繁荣卓有奠基之功。然而,世之所谓功名利禄,于孙老如浮云。他胸怀博大、从不汲汲于兹。这种心态使他广结佛缘。新世纪之初,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来武汉重修灵泉寺,大雄宝殿落成之时,请孙老讲了“佛教与书法。”此后,便有数十座寺庙方丈来函来电,请孙老赐字、题对联、匾额,或作讲座。在孙老的建议下,与六祖寺大愿方丈共同筹建了以佛禅书画等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灵泉书院,孙老和大愿法师同为院长。
孙老的禅意书法,便是在这一种经历与体验的情境下创作的。观孙老的禅意书法,我们享受的是一种“山花笑绿水,岩树舞青烟”"的愉悦,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旷远,是“溪长石磊磊,草阔水濛濛”的幽寂,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是“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的超脱。观孙老的禅意书法,我们仿佛随着那飞舞的笔墨,时时领略着作者凝神静气,寂然无虑,得大自在的创作境界。正如孙老六在一首诗中写的“一点一画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自由自在舒心意,无追无求手拈来。”
孙老的禅意书法是其神书理论的实践。他不仅尹禅学、心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将其运用书法研究,有着极高的见地。他认为书艺提高的过程,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并把书法的创作分着三种境界:一是有心境;二是随心境;三是无心境。神意书法是最高境界,即所谓“无心境”。无心非无心,乃本心本性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这样一种境界,只有心无挂碍,不计名利,不住善恶是非,去除一切束缚,方能达到随心所欲,无意于佳乃佳。书学通神学,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禅学、心学。
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之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之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们从孙老的禅意书法中,看到的正是经过参修后的“山”和“水”,虽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是排除了一切“着意”之后的“无意”,是洞察世事之后的空明澄彻,反璞归真。
孙老的禅意书法即将结集出版,嘱我为跋,给我又一个学习的机会。姑将以上体会奉上,不知当否,尚祈孙老及诸位方家赐教。
2015年2月于雨湖斋
(作者系湖北日报副总编、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主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