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李百战:
山水之间 阅尽人生百态
中国画,简称“国画”,古称“丹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题材多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画艺术阅尽沧桑,历经兴衰沉浮,仍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新的精神风貌,正是源于一代代中华儿女将家国情怀融于笔墨之间,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使其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西安美术学院李百战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与“画”结缘,书写人生
陕西兴平,东接咸阳秦都,北依莽山,南邻渭水,西邻武功县,地理位置优越,名胜古迹众多。1957年,李百战便出生在这一方宝地,并在家乡的人文风俗的潜移默化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了独特的感情,自幼就喜欢把看到的景色描摹下来,从此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6年初(当年为春季生),李百战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劳动。恰逢陕西省知识青年办公室(简称:省知青办)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选拔了29名下乡回乡知青,举办了为期50余天的美术创作学习班,李百战幸运的成为被选拔的学员之一。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创作思路主要是反映下乡知青、回乡知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受在农村劳动锻炼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实践,并依据这些生活学习景象作为创作素材进行创作。结果,他创作的处女作品《步步高》被发表在了当时《延安画刊》的知青专号上,绘画天赋尽显。从此,他下定决心在绘画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恢复了高考政策,为了更好的学习绘画,李百战开始着手复习功课,准备高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美术学院。在西安美院,他将侧重点主要放在了中国画上,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中国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学毕业后,李百战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学校的相关政务工作和教学工作。这期间,他还曾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研班学习,并历任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二级美术师。
时光如白驹过隙,李百战教授常常感慨,“这样一晃40多年就过去了,现在已经是60多岁的人。”也正是这四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在中国画教学和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对中国画的创作与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今,李百战教授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陕西书画艺术协会秘书长兼山水画研究室主任,北京湖社画会副秘书长等职,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文化研究院院士,香港公开大学教育学硕士等。曾连续担任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美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先后出版有《李百战画集》、《李百战花鸟画集》、《中国当代画家 李百战山水画集》和论文集《丹青絮语》。有五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展,十余件作品曾获全国及省级以上美展特等奖和一、二等奖或优秀作品奖。他还在1996年、1997年两次受中办邀请赴中南海作画,其中山水作品《西岳何壮哉》(126cmx256cm),《中南秀色》(96cmx190cm),《江山万里图》(144cmx366cm),《中南劲颂》(126cmx256cm)分别被中南海及人民大会堂收藏并悬挂。
多年来,李百战在全国美术及其他类报刊发表作品约400多幅,发表专业论文28篇,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及联展。“与书画结缘,何其幸哉。”李百战教授用笔墨抒发情怀,书写人生,他觉得能与书画结缘是自己的幸运,而于国家而言,有这样一位大家,倾其一生,传承着中国画这一文化瑰宝,并不断创新,又何尝不是民族之幸呢。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李百战教授说,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而这些所表述的都是要从思想道德深处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艺术的修养包含的比较全面,不仅要有文学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与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生活当中去,特别要到大自然中去,去摄取大自然中的一些精华。诸如自然界的人文景象,要着手于传统,而这里的传统并不是单单的表面上的东西,它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总汇。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认识,才能通过绘画体现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然后在绘画形式等方面更多的进行探讨和研究,深入的去了解。在绘画的时候,做到真正的无为而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体现出新时代的一种自然精神风貌,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可以形成画面的一个造境,然后给人一种很深远的境界的感觉,这就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内涵。
因此,李百战教授认为,每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画的人,都应该从多方面去深入去研究它,去体会它。而这就是要靠这些人的天分去达到自己心智的获知,进而进行发挥,把一些情感凝聚于笔端,用比较娴熟的、精炼的用笔方式,这包括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以及自己多年间总结和体验而来的用笔方式,用自己的一种特有的艺术语言去描绘所要表达的画面效果,从而给人一种画面冲击,让观者产生深深的意境感和无穷的境界感,走进一种可游可居、可陶冶性情的新境界。如果一幅作品的画面达不到这些基本的境界,就可能达不到寓教于乐的境界。特别是艺术作品,要从作者的审美价值、作品的社会功能、艺术的形式语言等多个方面,表达自我的一种深层意识的思想状态,它不仅仅要表现自我,更应该是将自我的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体现在画面中,从而创造出比较受人喜欢的艺术作品。
仔细品味李百战教授的山水画,倾刻间,便侊若置身于雄山大川、深壑幽谷之中,只见得远山似海、乱云飞渡,金蛇狂舞,近壁若削、岚烟飘渺,石径远匿、飞瀑有声,黔山湘水跃然纸上。吸着新鲜墨香,让人心胸豁然开朗、宠辱闲愁皆忘。
人常说:诗书画言志,画若其人。李百战教授画的山水,高亢大度、苍劲雄强,静若处子、清如山泉,温蕴含蓄、在亦慈亦让中又气冲斗牛。因此,他的作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作品《高原》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丝绸之路》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等。其中,《高原》正是为了体现在多年的下乡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体验和感悟。他说,《高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反映的是北部黄土高原的境界,那种厚重的、浓郁的、深沉的,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呐喊和心理状态。
“用我们陕西的话来说,就像秦腔是吼出来的,吼出来的一种豪迈和一种厚重、诚实、朴实,而且又是一种深厚的愿望,土地给人们的一种生活基础,地方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一种深厚眷恋。”李百战教授意味深长的说。
看到《高原》,会让人想到很多描写北部地区人文和生活的电影所体现的情感,包括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路遥撰写的《平凡的世界》等等,体现的都是北方大山大川的厚重和深沉,给人一种沧桑感,并且饱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色彩。再如黄河的壶口瀑布,都能给人以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感受。《高原》正是从这些角度考虑的创作结果,是李百战教授的力作之一。
而在众多作品中,李百战教授最喜欢的还是那幅悬挂在中南海的《江山万里图》。他回忆说,1997年,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自己曾在长安街10号对面的警卫局招待所住了很长时间,这也是他第一次开展这方面画作的创作,虽几经周折,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另外,当时他还画了另一幅作品——《中南劲松》,是以陕西秦岭作为主题进行的创作,结果两幅创作都被直接留在了中南海。而这种风格也成为李百战一种作品的定向创作,《江山万里图》受到很多企业家的欢迎,并复制收藏。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真正传世的名作往往化繁为简,李百战教授的作品正有此风。一件件绝伦作品为当下这个纷繁的社会保留了一块自留地,供都市里疲惫的心灵在此停留寄托、休憩治愈。
随性随缘,自然恬淡
回望自己的艺术之路,李百战尤其感谢西安美术学院给了自己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他说,作为一个高等美术院校,西安美院对于一个从事绘画学习和研究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集中了全中国相当的一部分书画大师和教授,共同在艺术殿堂里受着艺术的熏陶,进行研究和探讨。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了2000多幅历代名家的原作。而李百战有幸在学校图书馆担任了近十年的领导,也为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他更好的对这一部分传统绘画进行了研究和学习。
“我的绘画主要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基本原则,再融合自己的一些生活感受,”李百战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中国画作品更加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经历对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提高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李百战教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学中,他着重于强调学生中国画的基础训练,特别是中国传统笔墨的训练,以及传统创作精神的体验。这就需要学生深入的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去进一步理解它,而不是生搬硬套学习表面的东西。
李百战教授常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非简单的具象,也不是图式或者用笔的样式。学习传统文化内涵,发挥自己的用笔特点,自己的生活体验,首先要把握基本的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和表现的方式,包括其构成形式等。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就是长安画派的理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融合自己生活的体验,用传统的笔墨表现现代的理念,也就是用笔墨水表现时代的一种精神面貌。
李百战教授还常常将自己的感悟灌输给学生,他觉得,中国画博大精深,无论是笔墨方面、文化方面、人文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无穷无尽的内容需要去探索,需要去研究,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感觉精力不够,好像人活200、300岁都不够用”。他还说,中国地大物博,大好山河美丽巍然,让他总感到自己的笔墨在这些自然景象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表现不了大自然那种丰富的美感。这也让他深感中国画创作的道路艰难,甚至自己这一生都难以完成对中国画的研究。
李百战表示,其实无论是对中国画而言,还是其他领域,当你研究到一定程度,总会感到走过的路都有欠缺,也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从而就需要继续去研究、去突破。包括在绘画中,用笔的变化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中国画强调点、线、面,但是运用起来了却非常难。但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坚持下去,用自己的感悟把中国画更好的传承下去。
在美术学院,李百战教授有一个50多平米的工作室,被他取名“瀛雨堂”,其中,“瀛”有瀛大之意;另外,陕西秦岭安康地区有一个“瀛湖”,因此,他将本想选择的“赢”字换成了”瀛”。由于自己五行缺水,他还加了一个“雨”字,从而得名“瀛雨堂”,更有水气映天的意境感,他则被称为瀛雨堂主。在这个并不算大的工作室,李百战教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默默沉静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乐此不倦地当他的“瀛雨堂主”,每天写字、画画、读书、会友。他说,境由心生,一切随缘。
欣赏留青艺术的玄妙之处并不在于技艺,而在于内涵的诗意,与作者智柔的艺术情怀,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世,国画家用一支笔表现出自然的千姿百态、生动的人物形象,共塑作者意念情怀。因此,李百战教授退休后,在绘画上显得更加随性,更加灵活,更有个性感,他最大的希望是通过中国画创作放松心情,陶冶性情,升华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