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展品是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琮王”。
7月16日,观众在故宫武英殿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钺王”。A06-A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简介】
刘斌1985年8月,刘斌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时浙江所并不是考古热土,但时任系主任、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告诉他,长江下游是个独立区域,文化面貌单纯,做考古是块好地方,可以很快熟悉入门。从刘斌入职的第二年开始,良渚重要遗址如井喷般出土:1986年,反山遗址发现,举世著名的良渚大墓——反山12号墓现身,至今个体最大的玉琮和玉钺出土;1987年,瑶山遗址发现,确认了11座良渚大墓与祭祀址;1987年及1992-1993年通过对莫角山遗址的发掘,确认了大型宫殿基址;2007年,良渚城墙被找到,良渚古城重现天日。
“良渚古城遗址”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0天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众多玉器汇集故宫展出。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汇集了全国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
良渚考古领队刘斌介绍,良渚遗址发掘最重要的经验是考古与保护并行,这成为申遗的重要基础。
7月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项世界遗产。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此次展览汇集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馆藏珍品,是申遗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0月20日。
展览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为始,延续到明清时期,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引子”“神王之国”“文明传承”“结语”四个部分,系统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已故考古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曾认为,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见证。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故宫博物院长期以来关注良渚遗址,故宫院藏文物中也有良渚的玉器。在故宫举办良渚与古代中国的展览,是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地跨越时空的一次交流与对话。”
展览同时,武英殿东、西配殿展出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申遗历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院同步出版“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图录。展览期间,武英门随展文创店推出与良渚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
此次展览的参展单位包括良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共17家文博单位。
展览不单独收费,观众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可免费参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