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标志

顶部横幅本站广告

 

当前位置:中华艺术网 >> 新闻 >> 浏览文章

 

非遗再设计——首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论坛亮相国际时装周


来源:中华艺术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9年03月29日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可是,当下社会瞬息万变,许多新科技、新观念层出不穷,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
 

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中国国际时装周(2019秋冬系列)的重要组成板块,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联合主办的北京时尚论坛于2019年3月27日在751D ·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79罐举行。
 

\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左五),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右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右六)、首创非遗平台负责人燕山(右四)与传承人及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以“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为主题,聚焦探讨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自信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相互交融,将传承与创新有机交织,广聚资源推动非遗保护与薪火相传。
 

\

活动现场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首创非遗平台负责人燕山以及十几位非遗和设计等领域的传承人、专家应邀出席。

张庆辉先生和杨纪朝先生分别就非遗在当代设计和社会领域如何传承和创新转化作了精彩的发言。

首先,张庆辉先生在欢迎致辞中表示对非遗的创新式使用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讲清楚本国文化的历史,并能将其放在全球化的时代空间中来认识,是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致辞
 

随后,杨纪朝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创新设计对焕活非遗至关重要,创新既是纺织服装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赋予非遗产品、非遗技艺、非遗工艺新的活力。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致辞
 

发言环节之后,七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重量级嘉宾从政策引领、学术指导、市场反推等维度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大计,并纷纷作了精彩的演讲。

第1届、第9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妈妈制造联创中心主席张肇达以公益项目“妈妈制造”为基点,阐述了他对非遗时尚化、现代化的一些思考。他认为当代非遗发展应当有效进入市场,让非遗产品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并与市场发生良好的互动,相互推进,成为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原动力。
 

\

第1届、第9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妈妈制造联创中心主席张肇达
 

稍后,高级时装品牌“楚和听香”创始人、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国宝守护人、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楚艳则认为设计从历史中来,然后走出历史。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东西方的传统工艺交融碰撞。早在一千多年前,国人就以开放和包容自信的状态去接纳外来文化。如果今天依旧秉承互学互荐的丝路精神,将会为我们当下的非遗保护与创新工作激发出更多的新思路与新灵感。
 

\

高级时装品牌“楚和听香”创始人、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国宝守护人、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楚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从传统玉器的制作和设计脉络的角度,为我们解析了玉雕这种古老技艺的跨材质设计难度,若想让非遗产品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传承人们迫切需要政府以及非遗创新发展平台的全方位支持。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华方雕漆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严悦对以上的分享感同身受。作为国礼之用的雕漆传承人,他表示漆是最好的天然涂料,但现在的市场对漆有着错误的认知。一个好的雕漆传承人,不仅要掌握雕漆的传统手艺,还必须要学习理解漆与不同材质拼搭的美学语言。
 

\

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华方雕漆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严悦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向嘉宾们分享了图形设计和传统壁画完美交融的真实案例,以法海寺壁画图形创新转化成时尚设计元素的案例,展示了如何用设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
 

另一位专家代表,来自于四川师范大学的张晓黎教授也从蜀锦的文创案例出发,分析出当代非遗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效支撑,同时,传统非遗介入当代生活需要依靠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需要合适的艺术家、设计师、手艺人来共同参与合作,需要对接合适的商业渠道,需要选择合适的契机进行媒体发布和市场传播。
 

\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晓黎
 

最后,首创非遗平台负责人燕山表示,首创非遗希望打造一个全国性、复合型的非遗创新发展服务平台,为政府、设计企业、非遗传承人、消费者等各方,搭建一个资源整合、需求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全面支持非遗的体验、传承和振兴。
 

\

首创非遗平台负责人燕山
 

演讲环节结束后,八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代表就非遗活态和设计的创新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专家们各自就如何与“非遗”结缘,如何帮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社会、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在不破坏非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非遗的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对非遗保护等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对话环节
 

其中,第16届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曾凤飞,作为十年如一日坚持“中国风”的男装设计师,对非遗创新话题的探讨具备一定的发言权,他认为对传统元素的再设计需要做设计减法,一味地追求游龙飞凤并不是真正的传承,传承与变化当中,设计师需要斟酌平衡。与曾凤飞类似,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人阿牛阿呷也是一位将“民族风”时刻穿在身上的设计师。她认为让自己的同胞们都以穿着民族服饰为荣,以传统美学元素取悦自己,就达到了活态传承。

随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提起非遗传承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其实是“人”的难题。众所周知,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如何切实有效保护好传承人,是未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
 

对话中,主持人还特别邀请金顶奖获得者、妈妈制造联创中心主席张肇达与宋水仙女士日后就非遗传承展开合作,张肇达表示,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东西,很可能隐藏着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很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它。

无独有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水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强也认为非遗的传承困境,主要在于年轻人不愿意参与,对传统工艺缺乏兴趣,需要将传统的东西进行提炼转化,再融入到设计中,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

中外珐琅美术馆馆长朱景优则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加强其实用性与实穿性,如果它能具备当代的审美,被大众接受,那么它在传播和传承工作会更容易推广。京东零售集团时尚居家平台事业群艺术品部总监李朝菲分享说,市场的认可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非遗的保护重在使用、重在买卖。京东目前活跃用户年龄阶段大多集中在26到35岁,而且这个年龄段慢慢更趋年轻化,倘若这批人会购买非遗产品,那么,非遗的传承必将走入良性循环,而京东非遗文创平台就致力于提供此类服务。
 

\

左起: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人阿牛阿呷、京东零售集团时尚居家平台事业群艺术品部总监李朝菲、中外珐琅美术馆馆长朱景优
 

把匠人、匠心融入到非遗研培和市场转化中,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可。首创非遗平台负责人则介绍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专注于为受众和传承人提供交互性的研培、设计转换、产品转化、非遗价值兑换以及IP转化和开发等内容,全力打造全新的非遗生态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非遗向前发展。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这是非遗传承的出路所在,也是一种积极的提示。为了进一步推进非遗与当代设计的水乳交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全方位合作的正式开启,为非遗保护开启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

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次北京时尚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首创积极响应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以创新让非遗传统艺术能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未来,首创非遗还将继续探索创新转化模式,通过举办专业级的非遗大赛等形式,与各领域人士一起加强互动交流,碰撞出让非遗薪火相传、创新发展的思想火花,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
 

\

论坛嘉宾合影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中华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下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图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站联系。

上一篇:《国器2019》景泰蓝大龙罐在北京首发
下一篇:京津冀文化交流季“携手京津冀 共绘新时代”写生活动侧记

网友评论

 

 
 

图片新闻

 
  • 金吉儿受邀参加中国西藏古珠及艺
  • 新杂技《涿鹿之战》亮相北京天桥
  • 3D秦腔电影《三滴血》以创新致敬
  • 《雷雨》开启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
 
 
 

最近更新

 
 
 

作品推荐

 

 

版权所有:中华艺术网
荣获文化艺术行业核心新闻价值奖
投稿:850868272@qq.com 联系:QQ:850868272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07032534号-5
媒体邀约:13911805686